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

上海打車心得

在上海,非尖峰時間最好的交通體驗,應該就是打車(搭計程車)了吧。打車為什麼叫打車呢?有一說法是這詞是從粵語的搭的士來的,跟打飯打菜打便當亂打一通不一樣,打這個字真是萬用啊!

從2013下半年開始,打車的app真的是跟雨後春筍一樣的突然暴增許多,在上海這邊,常聽到的就有快的、迪迪、大黃蜂,然後地圖的大頭百度也有提供這個服務。跟台灣不一樣,這些app都不是計程車公司提供的,而是軟體開發公司自己和司機們談的合作,我目前不知道這些開發商的營利模式是什麼,但我知道這些開發商為了吸引司機與客戶,還真是使出了不少花招。

以司機來說,除了接單給予額外的補貼之外,同時還補貼了每個月的上網流量、贈送手機車架等福利。以乘客的角度來說,提供了一些打車優惠券、保證一定在兩分鐘內打到車的加急令贈送(實際上是給司機高額補貼)、以及跟一些寶馬高檔車行合作,有時候會搭到高級車款等措施。可以看的出來大陸這邊對於挖掘需求、搶生意的饑渴、燒錢的方式真的是比台灣強很多,這些app的更新頻率快,會做電視廣告,以鋪天蓋地的方式擴散著。

先不說整體的app使用流程、視覺介面怎樣,但這種打車app有個功能很大程度的改變了使用者體驗:小費。在上海這個計程車供不應求、地鐵早早就關門(包含跨年這種節日)的現在,尖峰時段你招手可以攔到車的機會真的是微乎其微,因為當有很多司機都開始使用這種app的時候,你沒加小費,是攔不到車的。

昨天和個司機聊,他說他每小時約賺人民幣60元,乘客用加急令可以收到補貼20元,像跨年這種節日,小費沒加到50、100的,不可能搭到車。他覺得你今天加錢了,可以瀟灑瀟灑的從一堆等車的人當中離開,他們也可以有外快,何樂而不為?一個月賺8000、10000,物價又這麼高,不靠這些外快也真是不好做,為了生活嘛!

對於消費者來說,要在尖峰時間打到車,算多了一種手段和方法,只要你口袋深一點,還真是不怕打不到車,只是看打車後的塞車能不能接受罷了。至於沒給小費習慣的,還是多花點心思避開尖峰時段用車(尖峰時段請乖乖去擠地鐵),其實打車app還是真的挺方便的一個好東西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